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

中文版 English 如何到达 友情链接
首 页 > 留学生校友 > 校友新闻 > 正文 >

留学生校友返校出席“我的汉学之路”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4-09-05 21:07:00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IACS)在国家汉办和北京大学的支持之下,于2014年9月2-3日举办“国际汉学研究回顾与前瞻:我的汉学之路”学术研讨会,邀请了部分曾经在北大留学或研修的汉学家,重访中国,重回母校。会议得到了国际汉学界的积极响应,共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斯洛伐克、日本、新西兰、蒙古、韩国、泰国等11个国家的30位知名汉学家出席会议。 

 
北大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致辞 

9月2日上午9点,会议开幕式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北大全体师生欢迎汉学家校友“回家”。他扼要介绍了北京大学在留学生教育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成绩。迄今为止,北大已经先后培养了6万多名留学生,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家元首,有的是政府官员,还有很多在学术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汉学家。他感谢国家汉办对于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的大力支持,表示北大将继续支持基地的各项建设,力争将其办成全球最好的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朱善璐指出,国际汉学研究历史悠久,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他希望汉学家们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希望汉学家们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学,也要关注中国文化对于包括道德、价值、人性在内的人类精神世界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朱善璐还邀请汉学家们在2018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再次访问母校。 

 
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袁行霈教授致辞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袁行霈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汉学的发展史是由一代代汉学家个人的学术史积累而成的,每一位汉学家的学术历程及其成就都有可能成为汉学史的一部分。与会学者的研究领域涵盖文、史、哲、考古、法律等多个学科,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必将对国际汉学研究有所推进。袁行霈报告了基地成立五年来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包括先后邀请了英国鲁惟一、麦大维,法国汪德迈、陈庆浩,美国康达维、孙康宜、浦安迪、田浩,日本高田时雄、尾崎康、稻畑耕一郎、杉山正明等著名汉学家来基地担任讲座教授,邀请了66位青年汉学家来北大研修,举办了165场学术报告会,召开了7次高端学术研讨会,创办了《国际汉学研究通讯》和由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国文学与文化》(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基地还启动了“马可•波罗”研究计划、《中华文明史》外译、域外汉籍文献丛编、中国文化概论丛书等研究项目,已初步建成了汉学图书馆。袁先生感谢国家汉办和北大对于基地的支持,感谢北大将原化学北楼分配给基地和国学研究院作为永久的办公场所。他衷心地希望不久之后,焕然一新的“大雅堂”能够敞开大门,迎接世界各国的汉学家们前来访问、讲学和研修。 

 
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致辞 

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在致辞中代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向从事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的北大校友表示敬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各位学者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北大,足以证明大家对于中国、对于北京大学的深厚感情,足以证明北京大学在世界汉学领域内的威望和感召力。随着国际交往的逐渐深入,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需求正不断提升,这是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面临的难得机遇。在孔子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大量海外汉学家的倾力支持,其中包括参加这次会议的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罗梅君等。许琳高度评价了袁行霈教授主持的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的工作成绩,她希望与会学者通过这次会议增进友谊,砥砺学术,为国际汉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宣传部、社科部以及文、史、哲、考古文博、对外汉语教育等院系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

 

 
斯洛伐克的高利克教授发言
 

 

 
德国的罗梅君教授发言 

开幕式结束之后,与会汉学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交流研讨。他们共同回忆了在北大读书、研究的生活,介绍了其所在国家的汉学研究现状以及他们自己的汉学研究情况,并就“国际汉学”的内涵界定、国际汉学的区域差异、汉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汉学研究中理论与考据的关系等重要学术命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展望。在参加本次会议的汉学家中,有不少是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留学北大的,数十年后重返中国,他们无不为中国的变化、北大的变化感到惊喜和赞赏。法国的白乐桑(Joël BELLASSEN)教授、英国的吴芳思女士(Ms. Frances WOOD)、德国的罗梅君(Ms. Mechthild LEUTNER)教授、斯洛伐克的高利克(Marián GALIK)教授、瑞士的胜雅律(Harro von SENGER)教授、美国的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教授、日本的稻畑耕一郎(INAHATA Koichiro)教授,都是国际著名的资深汉学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高利克教授早在1958年就来到中国留学,2008年北大师生专门为他举办了“留学北大五十周年座谈会”,以纪念他对中国文学的持续精深的研究。如今他的孙女巍白璧女士(Ms. Barbora VESTEROVA)也是一名青年汉学家,祖孙两代的中国情,令人感动,堪称国际汉学界的一段佳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柯马丁(Martin KERN)教授和他的夫人小野桂子女士(Ms. ONO Keiko),也是一对令人感佩和羡慕的汉学家伉俪。而德国的罗梅君教授,不久前刚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时举办的汉学家座谈会。日本的稻畑耕一郎教授正在翻译北大袁行霈教授等主编的多卷本《中华文明史》……这些令人尊敬的汉学家出色的学术研究和对中国文化的真心热爱,谱写着国际汉学研究史的新篇章。

 

 
合影 

本次学术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加深了国际汉学家与母校北大的联系和友谊,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友好感情。

转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摄影:孙琳琳 黄剑锋

编辑:拉丁

上一条:燕缘•雅聚——留学生校友茶座系列活动成功启动 下一条: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访问北京大学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