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星任
见到蓝斐历(Blue Phillip Richard)的时候,他穿了一件黑色的夹克衫,戴了一顶羊白色的毛线帽,讲一口非常流利的中文。
出生于1987年的蓝斐历目前是一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博士研究生,2014年夏天曾在中央电视台的《少年中国强》栏目担当神经科学专家,评论参赛者认知能力。今年6月26日,又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首届学术年会,也曾作为主持人参加2013年第十届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2015年获得教育部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最近,他刚刚被评为2015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你学中文多久了?”
“我来中国四年了,但是中文大概只学习了还不到一年”。
蓝斐历(左一)在节目现场
对于语言,蓝斐历称,“当你身处讲这个语言的国家时,那种想要与别人交流,而你却什么都无法明白的感觉会让你强烈地想要学好这门语言,而这种感觉在其它地方是完全无法感受到得,”处在这种环境中,你会飞快地领悟到一种语言的精髓,于是能够快速掌握。他说,“六个月,一般六个月你就能掌握这门语言了。”
之后我们谈到了心理学和社会学,蓝斐历目前在心理学系周晓林教授的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攻读博士,研究社会等级如何影响人对公平和信任的感知。其主要参与的两个科研项目都已取得不错的进展。第一个是关于社会等级如何影响公平感知的研究,已有两篇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SCI, IF = 4.16)和Social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SCI, IF= 5.88)上。此外,他还和另外四名同学一起讨论并撰写了一篇关于社会规范的评论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SCI,IF= 6.747)上。第二个项目旨在揭示人为什么相信别人而社会等级如何调节人们对别人的信任。蓝斐历曾赴瑞士和荷兰参加了两场国际学术会议,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积极反响与评议。今年10月,他作为第三作者撰写的一篇文章被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SCI: IF =3.6)所接受,并于同月发表。由于他的杰出的学术成果,今年11月蓝斐历获得了中国教育部“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虽然蓝斐历在学术方面取得的成绩十分优异,但与记者关于学术方面的问题的交流仅仅进行了五分钟左右,大部分时间都在分享他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规划。按他的话来说,他选择心理学是想要了解人类,于是来到了人口最多的中国,他喜欢与中国人一起共事,来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特点,这是一个复杂的民族,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但正是这种与其它国家、地区有别的文化差异的存在,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有趣。
在记者的问题中,有些会涉及到国家间的比较,用到诸如“你们美国人”以及“我们中国人”来进行提问,而蓝斐历说,他正在渐渐努力摆脱国家和宗教条条框框的限制,想要成为一个单纯的人来看待事物。他以曾遇到的人为例,他们喜欢给自己加上头衔,诸如“某某主义者”之类的言语让他觉得费解,这些框架和名字都给人套上了枷锁而无法再自由而有广度的思考,他更愿做一个中间人来看待种种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人之间思想的差异与碰撞,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爱国或者厌恶宗教,这是一种单纯的、渴望能够用一种更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看待人类的方式。
同时蓝斐历认为,近几年中国人的普遍思想意识开放的十分迅速,这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十分紧密,绝大多数时候,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能够理解和接受有所不同的理念和思想,然而,仍有一部分人对于某些问题和思想坚持己见,有着种种偏执的想法和顽固的态度,对此,他表示,人的确分为好坏两种,一种人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宽容,另一种人由内而外的固执和偏激,外在的教育无法改变某一个人的本质,最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的影响,蓝斐历十分坚定地表示,他愿意在年轻的时候多去一些国家,多到处走走,但当他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会安顿下来陪伴自己的家人,给予子女自己的教养。
关于他环游世界的求学旅程,蓝斐历提到,很多人有过梦想和远行的愿望,但真正能够踏出那一步的人却很少,如果想要去做什么,去哪一个地方,就立刻去做,立刻去买机票。他曾随意挑选一个日期的航班,收拾好行囊就出发,也曾徒步八百多公里从法国穿越到西班牙,在阿根廷最高级的餐厅当服务员同时旁听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La 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的心理学课。有很多人表达过自己远行的期望,却迟迟无法实现,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足够勇敢,“如果你不亲自去尝试,去进入那个国家,那种文化,那你永远也学习不到什么。”
谈话进行到将近下午两点,蓝斐历站起来说“我该走了,我们路上说吧”。每天的这个时候,他一定要到中关村的星巴克看上一个小时的书,这里的所有店员都认识他,热情友好地打着招呼。他翻出一本«平凡的世界»,沏了两杯白茶,坐下慢慢翻阅。蓝斐历的生活中列上了满满的时间表,他说很多时候事情比较多,很忙,一个现实有效的时间表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安排种种事务,同时你也不需要再费脑筋翻来覆去的思考某件事情要不要做,或是先做什么。
每次谈到某一个问题,蓝斐历的回答往往会这样开头:“我个人认为,这不是科学的观点……”在他看来,很多人在谈论某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并非是正确的,他很担心自己的某些言论会对他人造成误导,比如蓝斐历在中央电视台少年中国强栏目中担当神经科学专家时,他的对象是一群年少的孩子,于是蓝斐历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学习如何和他们沟通,如何交流才能足够得体而不伤害到对方,同时他代表了整个北京大学心理学研究室,承担的巨大压力也迫使他努力做好这份工作,通过这次经历,蓝斐历表示学习到了有关传媒及人际交往间更多方面的知识,虽然这并不是他感兴趣的方向,但他表示能够帮助他更好的了解人类,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经历。
谈及取得的成就和荣誉,蓝斐历十分感谢实验室里的老师和同学们,蓝斐历深知自己在很多方面并不够优秀,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但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够十分耐心地给予他宽容和耐心,有时自己在某些方面力不从心,他会感觉惭愧,但是蓝斐历能够不断的坚持下去,一步步的深化自己对某一领域的了解,来回馈那些给予过他帮助的人们。
“很多人只看到了我们的优秀和才能,会觉得很厉害,但他们却往往并不知道我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