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

中文版 English 如何到达 友情链接
首 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
EVENTS

通讯地址:

中国北京市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

留学生办公室 100871

电话:

86-10-62751230(学位及进修)

86-10-62757362(短期)

86-10-62752611(预科)

传真:

86-10-62751233(学位及进修)

86-10-62759754(短期)

86-10-62751233(预科)

E-mail:

学位及进修项目 study@pku.edu.cn

短期项目 shortterm@pku.edu.cn

预科项目 pre-uni@pku.edu.cn

优秀本科毕业生:宾大交换留学生薄森牧

发布日期:2012-10-31 10:51:00

       薄森牧(Samuel Blumenthal),男,犹太裔美国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如今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华尔顿学院本科三年级,主修国际学与商学双学位。拥有6年学习汉语的经历,懂得包括英语、法语、希伯来语及中文在内的四种语言。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凭着3.71的GPA名列沃尔顿学院的院长名单(Dean’s List),同时他也是宾大模拟联合国的一份子以及宾大兄弟会的财政。虽然在北大只有半年交换学习的时间,但他的学术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依旧活跃。他选修了对外汉语学院以及国际关系学院的课程以外,还参与了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合唱表演以及北大的国际清唱团。
 
       白皮肤、金黄色头发、蓄着短胡须的薄森牧拥有犹太裔的血统,他的祖先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而他是第五代犹太裔美国人。通过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修的国际学双学位以及CIEE非营利组织的交换学习项目,他来到中国北京大学继续学习关于以中国研究为主的国际关系学课程。作为北大为数不多的美国留学生,森牧是一位用心于学术、音乐以及体验中国社会文化的国际人。在采访过程中,森牧都以汉语作为媒介语回答所有的提问,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与经历。
 
学习汉语的学术契机
 
       森牧学习汉语已有六年的时间,他是从高一开始首次接触汉语。回忆学习汉语的缘起,他的动机很纯粹。“高中以前已经学习了四年的法语,到了高中想学习新的语言。由于西班牙语在美国太普遍,德语又没有使用的机会(因为同学当中没有德国人),拉丁语属于‘死了’的语言。我想要学习还‘活着’的语言所以选择了汉语。”从高一至高三他都不间断的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虽然在第四年高中停止了学习汉语一年却仍未减退他对汉语的兴趣。让他意外的是,掌握汉语这门新的语言帮助他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学与商学的双学位项目的录取通知书。
       森牧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华尔顿学院录取率不高的双学位项目,并与来自世界各地拥有多外语能力的学生一起学习。他说到这个项目的留学机会很多,而国际学的专业要求,就是要学习一门英语以外的外语并到该国家交流,因此他主要选修了关于中国与汉语的课程并来到中国。他选择北京大学是因为他认为北大是学习国际关系知识最好的地方。他说他非常满意北大的课程,觉得老师们都很优秀。其中他选修了一门通选课“美国文化与社会”,他希望从中国人的角度看美国,并了解中国人是如何看美国人的。这门课对他来说比较有挑战性的一点是要应付多个课程任务之余还要以中文写论文。
       对于学习汉语的经验,森牧说“背汉字很困难,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完全没有基础,一个汉字都没看过。”他认为学习汉语的语法比较容易,开始时他尝试使用新接触的语法规则思考使自己熟悉汉语。虽然汉语的发音和音调都有难度,但因为森牧从小接触音乐,听觉敏锐所以对声调的概念理解的很快。他通过联想音乐中的音调来理解汉语的声调概念,比如说阴平声的发音,他把它想象成一个音乐中的音调的声音。他说“汉语的声调和音乐差不多。”他分享到,若非从小学习汉语,写汉字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我认识一位从改革开放时就来到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他在中国学了三十多年的汉语还是觉得很多很深的生字还没掌握。”可见汉语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友人来说也是博大精深的。
       问起他的中文名字的由来,他说那是高中时期的汉语老师按照英语名字的发音来取的。在他的设想中,如今这个中文名“薄森牧”有“森林的牧羊人”的含义。然而他有考虑过改中文名字,因为他希望有一个不是以翻译来命名,每个字都有其独特含义的更接近普通话的名字。
 
丰富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经验
 
       森牧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兄弟会的财政,他也是宾大模拟联合国协会的一份子。模拟联合国协会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规模最大的社团,他曾代表宾大参与多次的美国大学校际模拟联合国会议。除此以外,他也有参与宾大犹太教会举办的宗教、社交、交流活动等,课外活动非常充实、丰富。
       森牧分享他对音乐的热忱时说道,由于他从小就参与合唱团,因此非常喜欢唱歌。他发现到在大学最容易继续唱歌的方法就是参加清唱团,因此无论是在宾大还是在北大求学的日子,他都参与了清唱团(A cappella)。森牧曾经在2012年5月份参与北大合唱团在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合唱演出,他表示能够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演唱让他感到与有荣焉。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由北大留学生及中国学生组成的北大国际清唱团(Sing Song)担任男低音,积极参与了每个星期两次在二教地下室的歌曲排练,并与北大国际清唱团一起参与了北大第三届“人声邂逅”阿卡贝拉音乐会。
       除了有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外,每个星期六他也在北京昌平区担任小学生的英语家教。此外,他也兼职了一份中英文文本翻译的工作,为一家出版社翻译了关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传说的一系列儿童读物。森牧尝试通过各种机会去体验和观察中国社会,除了在北京有深入的生活体验,他还去过中国多个地方旅行观光。喜好旅游的他曾以自助旅行的方式到过南京、长沙、香港、上海,也曾通过教育项目到过上海、苏州、郑州、安徽、西安、曲阜以及青岛。
     在2010年,他首次来到中国参加了由美国外交部主办的一个项目,在上海的一所师范大学学习汉语。那是他第一次在汉语的环境学习,森牧认为在教室学的汉语和中国人说的汉语截然不同,这对他的汉语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2011年夏天他首次到北京,也是参加汉语学习的项目。对于上海和北京两座中国的大都市,他都有不同的印象“北京是一个非常大的中国城市,上海更倾向国际化、商业化,两者的感觉都很大,但北京的历史背景更久远,而上海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他还到过安徽并征服了黄山,那是他首次到中国农村地区所以印象很深刻。他认为现在的中国农村人口比以往少了,但从前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农村,所以中国文化受到农村的影响很深。“比如说汉字,都和自然有关。‘One day’在汉语中是用‘sky’、‘天’表示的。”他观察的结果是汉语的词汇、成语等都和大自然、农业有密切的关系。“也有词是从农业的意思适应到现代化的意思。本来的意思是Wheel Cart(马车)的‘车’,在现在可以用来表示各种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自行车。汉语上用于原始意义的词汇也可以用在现代化的一些意义上,也许各种语言都有,但中文更多。”
    
中美在文化与教育上的差异
 
       身为美国的新世代年轻人,森牧在体验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当儿,也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他首次来华的寄宿家庭,他曾为寄宿家庭的家人烹煮美国早餐,但由于饮食文化的不同他的烹饪在当时不受落,让他觉得有点尴尬。虽然中美的饮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但森牧还是有自己喜欢的中国食物。“在家人来北京的时候,我带家人去尝试北京烤鸭,那是来北京一定要吃的,很好吃。”
     此外,他发现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个人空间与隐私的概念不同。“触摸他人在中国是没问题的,在美国如果随意触摸到别人是不礼貌的。”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经历,在他从深圳前往上海的高铁上,坐在他旁边的陌生年轻人突然用手抱住他的肩膀说“哥儿们!”,使他吓了一跳。他估计中国男生和男生之间应该不会这样做,但由于他是外国人所以那位陌生人对他比较热情。“在美国如果是好朋友的话,才会这样做。”
       面对文化差异的冲击,森牧表现的非常豁达,他常自我调侃。“如果要去留学的话,你必须要有嘲笑自己的能力,你在适应另一个文化的过程中你会犯下很多错误,如果能够嘲笑自己的话,就会感觉好一点。虽然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些尴尬,但同时是挺有意思和搞笑的。人们在面对同一种情况会有两种不一样的习惯,导致情况本身很好笑,自己对情况的反应也好笑。”
       关于中美在大学教育方面的差异,他表示很想念美国大学的一部分就是讨论课。“在中国讨论课比较少,在美国一般来说,一门课一个星期会有半个小时的讨论课。在两个小时的讲座后,一个小时是将大班分成小班,每个小班会和助教或教授见面,讨论那个星期的内容。这样的课在中国几乎没有。在阅读参考书方面,美国老师的要求是比较具体的,当收到教学大纲的时候,不是知道一个学期要读什么,而是每个星期要读什么书的第几页。在讨论课上,如果没有阅读个别星期要求的书,将会看起来有点笨。”森牧表示中国大学的阅读要求比较宽松,而上课的课时要求也不一样。在美国一个学期基本上只上四或五门课,但每门课的作业会相对较多。在中国会有比较多的课,但作业却没有那么多。
       虽然中美的大学教育的方式有一些不同,但他仍然享受在北大求学的时光。他表示很欣赏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钱雪梅老师和来自对外汉语学院的龙清涛老师,他常找老师们聊天交流,获益良多。
 
收获与展望
 
       森牧很喜欢在北大参加的国际清唱团,在那他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表示在未来还会在音乐方面继续提高自己的水平,并借着音乐认识更多的朋友。此外,他与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同学之间,因一同留学在外互相帮助也建立起了非常稳固的友谊。
       森牧表示在来北大交换之前,已经学了多年的汉语并对中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交换的意义就是为他提供一个经验,让他在社交及学术上对中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修读国际学与商学双学位的森牧曾想过要在较远的未来从事外交工作,同时他也对国际贸易感兴趣。在2012年的暑假,森牧在上海的一间跨国轮胎公司(Good Year. Inc)实习。虽然他表示还确定未来会从事什么行业,但对未来的各种可能他保持着开放及乐观的心态。
 

上一条:08级哲学系王嘉宝:燕园留学记 下一条:TPIS第一次见面会暨破冰大会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