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第4届北京大学国际暑期学校正式启动,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名国际学生齐聚燕园,共同开启为期四周的学术之旅。
北京大学国际暑期学校自2009年启动以来,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面向国际学生开设优质英文课程。三年多来,项目规模及影响力日渐扩大,逐步发展为我校面向国际学生的重要暑期交流平台,也成为我校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续前三届项目传统,2012年国际暑期学校重点开设中国问题研究的前沿性专业课程,13门英文课程涵盖了经济、管理、历史、文化、外交及新闻传播等多个方向。通过广泛的课程选拔机制,项目以优质的师资力量为项目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项目还邀请到若干校外知名教授,形成了校内外名师并举的教学格局。在专业课程之外,项目还为汉语基础薄弱的国际学生开设了中文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受到学生的广泛赞誉。
课程Course
|
教师Instructor
|
中国外交政策Chinese Foreign Policy
|
王栋Wang Dong
|
中国民俗与文化Chinese Folklore and Culture
|
王娟Wang Juan
|
人口老龄化与健康Population Ageing and Health
|
郑晓瑛ZhengXiaoying
|
地域文化与中国社会Local traditions and Chinese Society
|
邱泽奇QiuZeqi
|
现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1890—1990)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1890—1990)
|
蒋辉Jiang Hui
|
沟通、文化、社会:中国模式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Society: The Chinese Way
|
龚文庠Gong Wenxiang
|
中国因素:应对中国的全球挑战The China Factor--- Managing China’s Global Challenges
|
梁薇Liang Wei
|
转型时期的中国公共政策Transition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
|
李永军Li Yongjun
|
丝绸之路Silk Roads
|
魏正中Wei Zhengzhong
|
镜中观花——中国人的价值观Flower in the Mirror: the Chinese and his Values
|
韩金鹏Han Jinpeg
|
中国经济专题 Topics on Chinese Economy
|
季曦 等Ji Xi etc.
|
中国的政治与社会Society and Politics in China
|
陈曦Chen Xi
|
1949年以来的中国China since 1949
|
王希Wang Xi
|
在国际暑期学校这个教学平台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教学理念获得了坚实的生源基础。项目面向国外知名大学开展招生宣传,与多所大学(及大学联盟组织)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使优秀国际学生成为项目学生的主体。
2012年项目学生吸引了来自加州大学(UC)、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北卡罗来纳大学(UNC)、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伦敦大学学院(UCL)、斯坦福大学(Stanford)、耶鲁大学(Yale)、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东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140名国际学生。2012年项目在招生管理上全面引入了在线报名系统,极大方便了国际学生以个人身份申请项目,个人申请学生人数由2011年的18人跃升至48人。在北京大学暑期学校的大框架下,国际学生与北大学生、港澳台学生同堂上课,在学术交流中收获知识和友谊。
课堂学习之余,项目在短暂的四周时间里为国际学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游览天安门、故宫、天坛、长城等景点,以及观看京剧、杂技等演出。
2012年,项目还与北大团委学生团体部开展合作,特别邀请北大学生社团入驻项目,包括北大武术协会、耕读社、汉服协会、家政与创意协会、科技教育交流协会等5个社团在暑期开展兼具趣味性、文化性和传播性的特色活动,邀请国际学生加入。其中,武术协会将教授五步拳、剑术、棍术等中国传统武术;耕读社将开展中英文诵读儒家经典、儒家角色扮演、观影《孔子》等;汉服协会将举行讲座,介绍中华传统服饰;家政与创意协会将开展中国画法手绘钱包制作;以及科技教育交流协会将招募志愿者参加“我的名校公开课”项目,为偏远山区的教师学生录制视频,作为教学素材。这些精彩的活动吸引了国际学生的积极响应,踊跃在现场进行报名。
近年来,以英文课程为核心的暑期学校项目以其灵活的学制、丰富的课程以及跨文化的背景,成为国际学生参与跨国教育交流的项目平台。我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承高等教育国际化大潮,以优质的课程、丰富的活动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服务,逐步获得国外高校及学生的认可和赞誉。
文/周衡 图/刘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