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看见未来
——专访北京大学工学院博士后白朗
白朗(LANZA,MARTINEZ MARIO), 男,西班牙籍,2003年毕业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Universitat Autonoma de Barcelona),获硕士学位,并留校担任教学工作。2009年,获得西班牙官方信贷局(Instituto de Credito Official)奖学金,赴北京大学学习中文;2010年,开始与北大物理院教授合作进行其博士学位问题研究。来北大之前,白朗曾在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学大学(Deggendor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进行博士学位学习。
你好,请我叫“白朗”!
与白朗初次见面是在中关新园咖啡厅。尽管天气寒冷,他还是带着极为亲切的笑容站在门口等候,并以诚恳的目光对着我说“你好!很高兴见到你!” 在等待咖啡的空隙,他与我分享了他追求知识和科研梦想而跑遍世界各地的心得。除了在祖国西班牙以外,白朗也曾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国进行学习和研究,短的有半年,长的有两到三年以上。他精通西班牙语、英语、德语和加泰罗尼亚语 (西班牙方言),目前也正在努力学习中文。
寒暄完,他让我叫他“白朗”,说他非常喜欢这个中文名字,并表示非常乐意分享他在北大的经历。他说:“北大校园非常有魅力,我很喜欢在北大工作的感觉,也很享受在北京生活的状态。”白朗说,他不像其他典型的拥有亚洲历史或文学背景而选择到中国深造的文科学生,他本科修读的是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则是研究物理和电子科学。在没有任何汉语基础以及缺乏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情况下,他决定“冒险”来到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中国。他笑着说,这样的“冒险”,在他今天看来,让他获益良多。
北大:一座受益匪浅的学府
白朗曾在世界多个顶尖大学, 包括美国史丹福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学习研究。在选择到哪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时,白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他自信地说:“选择北大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北大给了我最有利的研究条件和环境。”
他说,资助对研究人员的重要性,犹如春雨对于农夫收成的重要性一般。在欧洲和美国,具备像北大如此有力资助的大学不多,而且资助往往流向有经验的、资历最高的研究人员,而非最用来资助最有潜力、最优秀的研究项目。但在中国显然不同,他们提供给所有研究员平等的机会争取资助。成功争取资助的关键的并非研究资历的深浅,而是研究项目的潜力大小。此外,在北大,研究的指导老师都是社会中的精英,他们能够从学校和社会中获取相应资源,这也大大加强了北大进行高端科研工作的水平和条件。
白朗说,除了资助,研究设施也极为关键。北大拥有最完善的、世界级水平的研究硬件。此外,北大还有一些资深的、具备丰富研究经验的教授,如白朗特别尊敬的康晋锋、申自勇、张艳锋和俞大鹏教授等等, 他们不仅在科研方面能力优秀,同时也在教学方面尽职尽责。研究工作室的助理们待人亦十分友善,他们对白朗初到研究室提供了许多帮助。白朗对自己的指导老师段慧玲教授更是赞不绝口,并说他早已把段教授当作是他的“中国母亲”。段教授在白朗申请北大博士后、奖学金以及资助方面都给予他莫大的帮助,她不遗余力地指导和帮助让白朗深受感动。白朗说,好的研究环境对于一个研究院十分重要。除了资金,常常令研究员懊恼的就是良好研究环境的匮乏。在北大,教授们不仅能干优秀,而且十分谦虚。他们不时发“难题”给他,同时也给予他适当的自由决定权。他说,这样的研究自由在欧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北大,他不仅有研究自由,还是一个平等的个体,这令他十分受鼓舞。研究院的学生们也都很积极友善,经常主动帮助他运作机器。白朗笑着说:“他们是真心的,而非义务地想帮你”。
2011年7月,白朗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最高奖学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些奖学金不仅涵盖了其住宿费用和日常开销,也为他提供了足够的研究经费,而这是国外一些机构的奖学金所不能达到的。白朗说,足够的资助对于研究是极其重要的。白朗用他正在做研究的“石墨烯”所需的原子力显微镜针尖举例,这样一个10mm2的小针尖就价值80美元,而他每做一次实验就需要用上一个,研究费用相当昂贵。石墨烯是近年来被发掘的一种物质,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之一,硬度堪比钻石。但由于其材料新颖且昂贵,因此未能适用于主流制造业。白朗坚信,在对该物质进行足够全面的基础研究之后,石墨烯将会成为制造业及新兴科技的关键物质,并可被使用于各类工业活动之中,如制造电子生物燃料等等。
白朗曾在2009-2010年在北大汉语学院里进修了两年汉语。他对汉语学院的教授十分尊敬,认为教授们对教学工作非常耐心尽责。他在赴中国之前,曾在德国的汉语加强班进行学习,但到中国时语言沟通仍十分困难。他说 :“中国人汉语说得太快了,跟德国的中文老师相比听起来简直像两个语言。”虽然一开始的适应很困难,但是全中文环境还是让白朗学中文的进度比在德国快多了。皇天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三个月,他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语,这令他十分自豪。白朗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快速掌握汉语,除了沉浸在全中文的环境中,也在于北大汉语学院教授们辛勤不倦的教导。他说,教授们上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们纠正发音,常常耐心地重复多遍,以便让每个同学都听清和掌握发音。对于老师们的教学技巧,白朗开玩笑地说:“北大老师教授汉语的功力之好,可以说,如果要他们教一只猴子说汉语,给予他们充裕的时间,猴子肯定能说出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汉语。”
中国:一个超出想象的国度
白朗最初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研究时,萌生了到北大做博士后的想法。由于他出生在一年四季艳阳高照,天气晴好的西班牙,而在英国的生活基本每天都是阴雨绵绵,他为此频频感到沉闷,因此,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学习环境。事实上,白朗最初选择来到中国,也只是希望学好汉语,对中国的理解不深,并未有实质上对中国的兴趣,对中国的印象也始终保持中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很快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人民。刚开始,他很难完全理解中国文化,但他对中国人独特的工作文化印象深刻。他说,中国人永远不会当面拒绝或说没空,而是说“待会儿”,这让人感觉十分有礼貌。另外,有一次周六上午,他收到教授的短信,约他周日早上八点开会,这让他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在他的想法中,周六、日是要休息的,但北大的教授基本每个周末都会有一天还在进行科学研究,这令他非常佩服。虽然一开始他有点抗拒周末的工作,但如今,他已经渐渐习惯。
除此之外,白朗也开始渐渐适应北京的气候。除了偶尔的“浓雾弥漫”,白朗觉得北京的天气不错,一年四季的温度也很适宜。他平时还喜欢在北京城里旅游,一点一滴地去了解和发现北京各个角落的不同面貌,感受北京浓厚的文化底蕴。他很享受这种不必像一般旅客匆匆参观景点,走马看花的感觉。如今,通过旅游感受北京的风土人情已经成为他在北京的嗜好之一,从紫禁城到欢乐谷,再到年轻人聚集的三里屯,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还喜欢在周末放假期间,与西班牙的朋友们在三里屯酒吧观看西班牙足球联赛,这是他科研之外最开心的放松方式。
目前,白朗已适应在中国和北大的工作生活,在此过程中,他交到了不少中国朋友。他说,他的很多中国朋友对西班牙的印象往往停留在西班牙斗牛场,这样的情况让他感到很逗乐。他觉得来中国长住的欧洲人不多,西班牙人则更少。但他相信赴中国求学的外国人将随着中国国力的加强而增加,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将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成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逐步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和应用。白朗认为,目前的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类似上世纪“美国梦”的巨变,而且这个“中国梦”将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他期待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针对想到中国求学的外国人,白朗有个建议。他说,不要只来(中国)旅游短短的一个星期,其实七天不足以了解当今的中国。如果能力和时间允许,应该尽可能花上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在中国工作,留学或生活。唯有这么做,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了解当今中国的精髓与脉搏,感受强大的中国吸引力。
亚洲: 从这里看到未来
经过在北大两年的中文学习及一年多博士后的研究经历,白朗决定日后留在中国和亚洲发展。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并希望能继续留在北大工作,在中国生活,甚至在中国组建一个家庭。
令他意想不到是,他在燕园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在抵达中国的两个月后,他遇见了当时在北大修读硕士学位的女朋友——林枝(Linda),一个可爱美丽的中国女孩。当白朗在学习中文和适应中国生活期间,女朋友成为支持他的一股强大力量。目前,她已毕业并留京工作,两人已交往三年,正打算在近期结婚。
中国对白朗而言,不仅是一个进行科学研究的好地方,同时也是他成家立业,看见美好未来的地方。在这里,他有效掌握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在繁忙高压的科研工作中感到愉悦,这是十分不易的。北京大学不仅为他的语言学习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他在科研领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朗希望能在未来,继续与北京大学优秀的博士后导师们一起,在北大世界级的研究室进行科学研究,继续攀登科研领域的一座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