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大的资优生
在人群中你很容易忽略他:个子不高,带着一副哈利波特的眼镜,可能来源于长期伏案苦读缺少阳光的白皙,腼腆的理科男生的气质,无论怎么看,来自马来西亚的周国伟都不是一个在第一眼就会让人关注的男生。但他却的的确确拥有不平凡甚至耀眼的经历:以全A成绩通过高中会考,曾获得马来西亚国内数学、物理竞赛金牌,也是国际物理竞赛的铜牌得主。谈及这些令人骄傲的事迹,他依旧半低着头,腼腆地表示,这都是过去了,希望能在北大学习更多,取得更好的成绩。没错,今年9月份,20岁的他将成为北大物理系的一名新生。
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裔家庭,周国伟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虽然这是第一次来北京,也是大学的第一次报道,但他身边并没有家人陪伴,只有两个看上去很重的行李包。他对我说,家人都在马来西亚,自己一个人报道也完全没问题。当问到他未来几年的打算时,他很认真也很真诚地说,自己非常喜欢物理,学得也不错,希望在北大学习四年之后可以继续深造,继续研究挚爱的物理专业。
身老心未老的“老”留学生
我整整观察了施欣雅和她先生45分钟,他们才终于向我这个方向走来,手里拿着一张报到日程表,笑得真诚又和蔼。
这是一对看起来50出头的美国夫妇,两人都是一身休闲的牛仔打扮,背着提着几个大包,看起来跟送小孩上大学的中国父母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至始至终也没有看到他们的孩子。所以,在解答了他们的疑问之后,我也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你们这是在为孩子报名么?他们自己为什么不来呢?”俩人用美国人特有的豪爽举手击掌,相视一笑,说:“我们自己是学生。我们要来北大上学。”
一对中年的美国夫妇,几乎不会汉语,要来中国来北京生活都是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居然要来北大上学?!这个故事背后的精彩让我忍不住不断发问,随着聊天的进一步深入,我总算对他们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
施夫妇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今年都已经60多岁了。施先生过去20年都因为家族生意往返于中美之间,可以说是半个中国通了。他对我扳着手指数他去过的中国省份,细细一算,比在场的所有记者都多,面对大家的赞叹和羡慕,他非常得意,表示希望未来能去中国更多的地方,来一次环中国之旅。施欣雅这个名字来自于她在美国的中文老师,她说,老师告诉她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给予,快乐,优雅,她很喜欢。她在美国做了许多年的全职太太,期间参与了不少志愿工作和活动策划,也因为家族生意而游览中国很多次,现在两个儿子都长大了,她觉得是个好机会来深入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生活,所以选择了来北大,寓乐于学。
我很好奇地询问施欣雅,跟一帮比自己儿子年纪还小的中国孩子一同上课,会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或者不习惯?她的答案令我感动。她说:“哦,我们只是想要尝试。我们愿意尝试一切让我们的心保持年轻的方法。”一对已到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的美国夫妇,为了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群,这都无法阻止这两颗依旧年轻的心。祝福他们!希望他们在北大,在北京有一段美好的经历!
记者: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