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出版了尾崎文昭教授及其妻子西川优子女士的口述实录《与中国结缘》,此书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以此为契机,北京大学邀请尾崎文昭教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9月12日下午,尾崎文昭教授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做了题为《东京大学中文系与鲁迅研究会的中文传统》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与中国结缘》一书的整理者、中文系教授吴晓东老师主持,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协办。
尾崎先生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1980年到198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留学。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做访问研究,曾经策划、参与编辑《学人》杂志。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鲁迅与周作人思想、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世纪交替时期中国的文化转型以及战后日本鲁迅与周作人研究的检讨,在日本鲁迅研究领域有着丰硕成果。
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尾崎先生回忆起1978年初次来到北京的情形,表示如今北京的发展速度令他十分惊讶。尾崎先生简单追溯了他的母校——东京大学在创建时的学科设置,梳理了东京大学中文系从创建伊始到自立门户、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日本研究中国学问的学术中心的历程,详细介绍了东京大学中文系历史上如盐谷温、仓石武四郎、小野忍、平山久雄、丸山升等一些重要的教授学者。尤其是仓石武四郎、丸山升和伊藤漱平等知名汉学家的加入,极大地拓宽了东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视野。其中仓石武四郎先生、工藤篁等对于中国的感情和对于中国文学的坚守更在包括尾崎文昭先生在内的一代日本中文人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不断生长,在日本文学研究界中为中国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温存的净土。这些丰富而充沛的情感记忆,在《与中国结缘》一书中得到了流畅完整的梳理和纪实。
同时,随着东京大学中文系的不断发展,东大内部的鲁迅研究也逐渐成型,以东大学生为主体组织的鲁迅研究会为主要代表。鲁迅研究会是1952年东大左派学生基于对“五一”事件之中日本国民功利性、政治性引用鲁迅的反思而建立的,希望能够将鲁迅研究从军事性、政治性的泥潭里面解放出来,转入文学性研究,认认真真地研究鲁迅的精神。学生们每周开读书会,并出版了《鲁迅研究》。讲到这里,尾崎先生竟然从自己的身后拿出来一本1954年1月发行的《鲁迅研究》原刊给在场的老师同学传阅,引起了现场的热烈反响。鲁迅研究会不仅有着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还见证了像丸山升、尾上兼英、高田淳、伊藤虎丸、木山英雄、北冈正子等一批著名鲁迅研究者的成长。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尾崎先生简单介绍了鲁迅研究会成员们的许多研究成果,其中不乏鲁迅研究界的经典著作。
1957年1月发行的东京大学《鲁迅研究》原刊
讲座的最后,尾崎先生和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围绕着鲁迅研究中的许多学术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先生还与我们分享了《与中国结缘》一书中记录的许多趣事,尤其提到了日本汉语教育界的领路人仓石武四郎先生。仓石先生也曾在北京留学,他用中文写作的留学日记《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也于近几年在中国出版,留学中国的经历使得仓石先生一直关注着中国。
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书目)
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片段
*该片段记录了仓石武四郎先生与同学于1928年到1930年在中国的留学生活,里面提 及在北大听课的情景。仓石武四郎是国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中国语学文学研究家。1928-1930年被日本文部省派往北京留学。他的学生工藤篁(日本著名汉学家)是北京大学1980年代著名留学生校友尾崎文昭先生在东京大学汉语老师。尾崎文昭1980年-198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留学,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该素材也从 侧面体现了东京大学三代汉学家与中国、与北大的深远渊源。
日本战败后,仓石先生作为首批对日本侵华政策做出反省的学术界人士,他意识到日本过去的汉语教育都在为政治服务,于是开始努力变革日本的中文教育,是日本汉语教育改革方面最重要、最有功劳的改革者,他的努力深深地影响了工藤篁先生,而工藤篁先生也将这种情怀传递给了尾崎文昭先生。
《与中国结缘》封面
就像尾崎文昭先生曾说过的一样,“我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关注20世纪的中国以及变化发展中的21世纪的中国。在自己的学术生涯里能够为中国文学研究以及为中日学术交流做一点微薄的贡献,我感到很高兴”, 这种对于中国、对于中国学术的执着与真挚情感令人动容。让我们期盼,尾崎先生的精神也一定能够影响新一代的中日学者,让中日学界关于中国文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