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周(Lee, Yeong-Joo),韩国籍, 1996年获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经研究院理事长。1999年至今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至今任韩国中国留学生博士协会会长;2005年至今任韩中友好协会副会长;2009年至今任青瓦台外交安保首席秘书室政策咨问委员。
六百多年前,他的祖先李穑被派到明朝,并考取了进士。自此以后,李氏家族坚持学汉语,代代相传;六百多年后,他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位韩国籍博士,也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博士学位的韩国人;十多年来往返中国300多次,是1999年被中国媒体评出的五个“中国通”之一;他被誉为中韩“布衣使者”,中韩友谊之桥的设计师之一,中韩经贸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他叫李映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93级博士研究生。
他的经历更是富有传奇色彩:1965年中韩建交之前就被父母送到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1970年赴美进修竟选择了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为研究方向,1993年,年逾五十的他考进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从而成为第一个取得中国博士的韩国人。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和韩中关系》,作为第一个写中国外交战略研究的韩国人从1998年起,李映周先生就担负起韩国对外联络高级官员的重任。他穿梭于汉城至北京之间,为推动韩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北大就是这个彩虹桥。
能到北大学习一直是我童年以来的梦想。当我走入北大的时候,已经度过了人生数十个春秋,但这份执着的追求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而对于汉文化的热爱,对我来说,则是我家族六百年汉文化情节的一个延续。走入北大,我的人生翻开了更加精彩的一页,北大成为我梦想成真的摇篮。我想用一句诗来形容我的心情:“我跋山涉水,只为相逢,终究相逢。”
我的思想在北大积淀,理念在北大升华,脚下的路从北大延伸到中韩文化交流领域。可以说从走入北大,我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回顾从学北大到如今,我的汉文化学习之路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天堑变通途!
1993年我考入了北京大学攻读国际政治系,师从梁守德先生。梦寐以求的北大学习真正开始了,北大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惊叹不已。走进北大,如同置身于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长廊,北大开启了我的汉文化学习之旅。品味北大的文化底蕴,感受燕园的精神魅力,作为北大的学子我深感自豪,并醉心于这个丰富且美好的文化世界。在这里我真正地认识了中国和中国文化!美丽在那一瞬间绽放,精彩由此继续成篇,我在这里实现了我的中国梦,不但没有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更得以研修中国的政治与经济,走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政策研究的广阔空间。
当我生活在北大优美典雅的环境中,感受着北大那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文化时,同时也开始陶醉在她那自然的风韵和浓厚的人文气息里。北大的美是内敛的,醇厚的,祥和的。她温润而不张扬,她灵动而不矫情,她博大而不疏浅,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深”。一草一木都是一个深深沉思的世界,一点一滴无不渗透着宏博的人文关切。灵性的氛围中那种宽广的历史感,使我不自觉的在现实的思辨中获取着丰实与深刻的收获。应该说北大的魂,必须要用心去悟,才能真正感受她的深远。而北大精神更是无处不在,远至历史近到当下,她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在北大的教学与文化研讨之中,教师身上浓厚的文化魅力让我从内心深处被折服,被吸引,被启迪。那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独立的思想,又与耿直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执着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在北大的胸襟里,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北大如同是一座桥梁,她构筑起了我梦想与现实的通途。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学之染人,甚于丹青。在北大的教育中,我深深感受到融合,聚合,和合之美。心有所容,思有所聚,志有所和。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然而在北大我所感受的是“越是超越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以人类能产生共鸣的文化为主题,以科学与民主为宗旨,以丰富的文化交流与多元化文化构建为载体,成就了恒远的文化存在。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之上,她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贯通世界的长远目光,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受益匪浅。在这里,我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和韩中关系》,成为韩国第一个从事中国外交战略研究的人,也为我能够创作《韩中关系与亚太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等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一个人会像李映周这样热衷于中国文化,并且始终不知疲倦地担当这样一位中韩“布衣使者”、中韩友谊之桥的设计师之一、中韩经贸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他曾说过:“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有两个,一个是拿到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另一个就是成为一名能为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民间使者。前一个已经实现了,后一个我正在拼命努力。”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激励着他,或许就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使命感。
我与北大及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如我的祖先,用一颗诚挚的心联通两国的友好交往。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有两个,一个是拿到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另一个就是成为一名能为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民间使者。我深深为实现第一个愿望而欣喜,正是由于在北大的学习,为我成为中韩友好使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为成为北大的学子而骄傲。也正是由于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爱,这些年我行走在中韩之间,努力地促进中韩紧密的经贸关系,可以说我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韩中良好关系发展的前景十分有信心,我正在为实现我的第二个愿望而不懈努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直活跃在韩中两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的我,今年虽已六十有五,却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
从1998年起,我就担负起韩国对外联络高级官员的重任,穿梭于首尔和北京之间,努力通过政治途径在更高层面上促进韩中关系。今年初,我受聘成为青瓦台外交安保首席秘书室政策咨问委员,在这个岗位上,我可以更有效地为政界高层提供促进韩中两国关系的建议和意见。
早在2001年初,得知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消息,我就意识到,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好机会,我组织了以声援北京申奥为主题的中韩超级歌会,歌会于4月22日在中国世纪坛举办,吸引了数万观众,也向更多的人进一步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新中国。回想7月13日晚,我一直守在电视旁,当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我跟十几亿中国人一起欢呼雀跃,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泪水里流淌着我对中国深厚的感情。事实证明,中国没有让我失望,也没有让世界失望,奥运会期间她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好河山、优秀传统文化和蓬勃发展的现代经济。
去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大地震,现任总统李明博先生就是否应该按期访华和访问的一些具体事项进行咨询,并采纳了我的大多数建议。出访前,很多人担心中国人会觉得受到打扰,也担心总统在华期间受到冷遇,基于我对中国人传统礼仪和处事方式的了解,有力地驳斥了那些反对的声音,帮助总统排除了顾虑。如我所料,李明博总统第一次访华是非常成功的,他亲赴地震前线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民,提升了韩国在中国民众心中的份量,拉近了两国的关系。
看到韩中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双方的关系已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地位,我感到由衷地高兴。但这种关系离我的期望还有距离,我期望韩中两国的关系至少应该在政治和军事上达到韩日关系的标准,即上升为准同盟关系。作为一直活跃在韩中两国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的我目前中韩关系的良好发展而欣喜,也深深感到今后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我说北大用文化熏陶我,我要用我的生命去回报她。如果成为北大博士的我还只是一个过客,那么当我欣然来北京大学做客座教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是北大的一部分了。我愿我的生命向着一个更高的希望不断追求。我将全力以赴促进韩中友谊关系,为两国友好合作加砖添瓦,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