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都尔(Atul Dalakoti),印度籍,1983年至198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现为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驻中国办事处的执行董事。他长期在中国居住和工作,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深刻的认识。阿都尔先生任中国跨国公司研究会副理事长,该研究会是隶属于中国商务部的专为驻华跨国公司提供服务的机构。他是亚洲资本论坛的资深顾问,该论坛是一个拥有中国500强民营企业会员的非政府组织。同时,他还是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高级顾问和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顾问。此外,他还担任北京市招商顾问,天津中国国际商会的经济顾问,以及许多中印公司的商业顾问。
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一定会发现,近来在各大电视台和网络媒体的财经报道里,一个十分和善、笑容可掬的印度人频频出现。光亮可鉴的头,浓密的眉毛,炯炯有神的双眼,整齐的一字胡,看上去非常有艺术家气质。但是他身上笔挺的西装和他所谈的话题能立刻让观众明白他的身份——实际上,他是印度工商会联合会(FICCI,以下简称“印度商会”)驻中国的执行董事,阿都尔(Atul Dalakoti)。
阿都尔13岁便来到了中国,至今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3年,现在的他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普通话。作为印度商会驻中国的执行董事,阿都尔的工作就像是连接中印贸易的一座桥——将印度商人介绍到中国来,让中国商人将好的产品引入到印度去,为印度企业介绍好的中国本土合作伙伴,为中国企业在印度找到满意的生意合作人。阿都尔在中印经贸合作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位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走出去的印度人不但喜欢谈历史,而且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勤恳扎实地书写着中国和印度之间新的历史篇章。
落户中国 求学北大
阿都尔生于印度的一个中国通家庭,他的父母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以外国专家的身份来到中国:阿都尔的父亲用了近30年的时间,先后将五卷《毛泽东选集》和四卷《鲁迅选集》翻译成印地语,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印度;他的母亲则是当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第一位印度播音员。1977年,13岁的阿都尔随父母来到中国,就此书写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按照阿都尔自己的话来说,“北京这座城市魅力十足,一开始就把我的心牢牢抓住了。”从那以后,阿都尔的成长、求学、生活和事业,都是以中国为舞台而展开的。
阿都尔实在是比较幸运,就在他来到中国的第二年,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之后中国的发展一日千里,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给阿都尔后来的事业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给他在中印经贸方面施展拳脚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舞台。
阿都尔在“中国通”父母的教育培养下逐渐长大了,在报考大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他填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并被如愿录取,1983年来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这段时间里,阿都尔勤奋努力地汲取着知识,他尤其喜欢研究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北京大学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学术思想对阿都尔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以至于现在的他在接受采访时,经常脱口而出“历史上”这三个字。看来,北京大学给予阿都尔最好的馈赠,就是这种追根溯源的看问题的视角,以及勤奋踏实的做事态度。
立志从商 逐步积累
1985年,阿都尔在燕园里留下了自己头戴学士帽的毕业照,挥别了北京大学美丽的湖光塔影,他踌躇满志地踏上了新的旅程。那个时候,阿都尔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理想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就被他放弃了,从而毫不犹豫地转向了经商,而这一变化,都源于阿都尔在印度Tata集团实习了18个月。
Tata集团是印度最大的商业集团,在阿都尔刚毕业时,Tata集团下属的India Hotel公司准备与中国合作在北京建一个五星级酒店,阿都尔凭借其熟练的中文能力得到了这一项目负责人的青睐,于是被招至公司实习。在Tata集团实习的18个月对初出茅庐的阿都尔来说既充满了压力又充满了动力,据他回忆说,他当时都不知道一个商务文件该怎么写,任何事情都要从头学起。在那18个月里,他第一次感觉跟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他聪明,因此他的压力非常大,但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里,不服输的阿都尔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在各个部门都实习过,甚至做过客房服务生。“总是有这个压力才学习,因为别人都比你知道的多很多,这就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对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阿都尔这样说道。
在那18个月里,深感自己所知太少的阿都尔如饥似渴地利用着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学习商业知识,在其中的12个月的时间里,他利用夜晚宝贵的休息时间在夜校里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商业管理课程。阿都尔实习的五星级酒店项目后来因故取消了,Tata公司赏识他的智慧和刻苦,决定将他安排到Tata旗下的其他公司。不过这时的阿都尔经过一年多的实习,明白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我必须要做和中国有关的事”,怀着这样的想法,阿都尔离开了Tata,成了一位穿梭于中国各大城市间的印度商人。
决定自立门户的阿都尔怀揣梦想开始了创业之路。一开始,身无分文的他为中国和印度的商人朋友牵线搭桥,从中获得提成,几笔大的生意下来,也有了一定的积累。阿都尔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最后将宝押在进口业务上面。于是在1987年,他在香港注册了自己的贸易公司August International Ltd.,公司主营进口业务,就是把印度和世界各地的产品进口到中国,业务涉及医药、印刷设备和铁矿等各个行业。
创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之后,阿都尔时刻都用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在市场上寻找着潜在的商机。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加大力度、全面改革之际,密切关注着市场的阿都尔了解到,中国内地很多报纸的印刷设备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价格昂贵;而另一方面,印度一些企业能提供同等质量的印刷设备,但是在价格上要便宜很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些设备进口到中国,既为公司增长了资本,又帮助国内的大报社节约了成本。阿都尔至今回忆起这一段经历都觉得特别自豪,当时《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珠海特区报》那些数百万美元的印刷设备都是从他的公司进口来的。后来的事实证明,阿都尔不但抓住了这一好时机,而且时间掌握得很到位,因为就在他引进印度设备不久之后,德国就收购了印度这些提供印刷设备的企业,同时垄断了中国市场。
除了进出口贸易,阿都尔还做过旅游和其他很多行业,因为自己在这些领域有过切身体会,他学到了在中国和印度做生意的很多道理,也发现了他自己最大的优势所在——能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阿都尔认真地总结说,“在中国要想做一些事情,我认为找到好的企业和他们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阿都尔十分重视建立人际关系网,正是因为掌握了在中国做生意的窍门,阿都尔的外贸公司现在已颇具规模,并发展成一个中型进出口公司。
新的使命 沟通中印
就在阿都尔自己的进出口公司蓬勃发展的时候,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华投资或者合办项目的印度企业也迅速增多,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印度企业圈,于是2002年,印度工商会联合会FICCI落户中国。FICCI是印度自由企业的联合组织,目的是通过在高层领域和全球网络范围内的研究互动,为其会员提供积极的商业解决方案,以促进印度商业发展,增强印度企业竞争力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颇具慧眼的FICCI主席R.S.Lodh选中了当时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5年的阿都尔,邀请他担任“FICCI·中国”的执行董事。这对阿都尔来说又是一项新的挑战,因为作为工商会的董事,工作的重心是在印度企业和中国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帮助双方寻找合适的合作者,这与自己办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过一向没有畏难情绪的阿都尔郑重地接过了这一重任,“我想当初选中我,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在中国的从商经历和关系网,能够帮助来中国投资的印度人找到合作伙伴。”他明白在中国长大的自己相对于其他印度商人的优势在所,因此愿意肩负起工商会董事这一职责,做一架沟通中印商贸的桥梁,让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让两国在经贸领域携手发展。
自从担任印度商会驻中国执行董事以来,阿都尔为促进中印两国的商贸往来做出过不小的贡献。他不再是单单为自己的公司寻找生意伙伴的生意人,更是印度企业和中国企业的媒人,利用自己在中国从商多年积累起来的庞大人脉网络,促成了中印企业一个又一个的合作项目。阿都尔为了做好商会执行董事,可谓用心良苦,他多次倡导和举办各种商业论坛,以促进中印两国企业之间的互相了解。2004年2月,阿都尔代表FICCI和亚洲资本论坛共同策划了首届中印工商企业论坛,将60多位中国企业领袖带到印度,让他们与印度的企业家们零距离接触。这一活动受到了中印两国企业家的一致好评,并实实在在地促成了几桩贸易合作。
最让阿都尔有成就感的是,自他上任后,中印两国的贸易额得到了急速的增长。2007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386亿美元,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2008年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时跟温总理达成共识,2010年要将中印双边贸易额从400亿美元调整为600亿美元,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目前仍然在以欣欣向荣之势发展。阿都尔谦虚地说,虽然中印贸易额的上升和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觉得里面一定有自己的贡献。实际上,阿都尔为中印两国贸易合作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如今的他为了商会的事情,经常忙得甚至没有时间打理自己在香港的公司,对于促进中印经贸的一片赤诚之心为他赢得了诸多赞誉,也为他进一步扩大人脉积累了良好的资本。
加强合作 促进交流
阿都尔担任印度商会驻中国执行董事以来,脚踏实地地为中印两国企业寻找好的商机和合作伙伴,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两国的贸易往来,他也因此获得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经常被各家媒体邀请去,在节目里发表自己对于中印贸易的看法。
在凤凰卫视的一期节目中,被主持人问到中印两国的政治矛盾对商业的影响,阿都尔不由得感叹道,中印两国曾有过长达50年的合作蛮荒期,这对两国来说都是巨大的资源、机会浪费。阿都尔在节目上认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两国的合作必然是大势所趋。“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和印度的世纪。”他说,“如果说中国是一个硬件强国,印度是一个软件很强的国家,那么两国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可以有一个互补型的发展。”
阿都尔对未来中印两国的商贸发展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虽然现在大多数印度软件公司进入中国并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服务在中国市场上的跨国企业,但随着他们在中国慢慢扎稳根基,他们也会逐渐拓展中国的企业用户;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逐步增加在印度的投资,除了公路、码头、机场等基础建设外,还有零售、房地产。阿都尔笑言,将来的十年,印度和中国会是非常热闹的,贸易和投资额会越来越大。在同时吸收了中国印度两国文化的阿都尔看来,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了友好往来,尤其是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极大地沟通了中国和印度的文化。阿都尔认为,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是保持中印两国贸易持续发展的关键,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加大人员的交流,因为,人才是根本。
阿都尔从13岁来到中国,至今已经走过了33个春秋,如今的他已经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眷恋,他称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热爱这里友善的人民,喜欢这里良好的治安,更热衷中国美味可口的饮食,随口就能报出一长串地道的中式菜名,可见他对中国的饮食文化确实十分着迷。阿都尔对中国的酒特别没有抵抗力,一说到酒,这个笑容可掬的和蔼印度人就会笑得更加开怀,还没有尝到,似乎就已经沉醉在里面了。
阿都尔说,他已经将父母接到北京来养老了,他们一家从今以后会一直生活在中国。阿都尔接过了父母手中的交接棒,继续充当着沟通中印两国的桥梁,他从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在中国最顶尖的大学里学习中国的历史,在中国社会的变革潮流中见证中国的历史,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脉动中书写着中国的历史。目前,中印两国的商贸往来日益密切,作为沟通双方的桥梁,阿都尔的前途不可限量,也许有一天,这个总是在与历史打交道的印度商人会因为自己为中印两国做出的贡献而被两国人民歌颂,会因为自己所创造的辉煌历史而被历史铭记。
北京大学114周年校庆返校之际,阿都尔与李岩松副校长在一起